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官网*app

图片

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官网*app: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引号: 331122000000/2008-01798???? 发布机构: 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官网*app:发改局     发布时间:2008-04-14 16:38:46

文号:

 

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官网*app: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是缙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性、纲领性、导向性的规划,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缙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基础与背景

(一)现实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缙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十五”计划的全面完成是“十一五”时期发展的良好基础。“十五”时期是缙云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国家宏观调控,面对非典、禽流感等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面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制约和社会矛盾增多的种种压力,县委、县政府正确判断形势,积极从容应对,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提出并全面实施“开放兴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三大发展战略,着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前或超额完成,缙云的发展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7.6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3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865元(约合1346美元),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完成财政总收入4.61亿元,年均增长22.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34亿元,年均增长21.7%。实现工业总产值87.6亿元,年均增长24.8%。农业总产值8.41亿元,年均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亿元,年均增长17.9%。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78.4亿元,年均增长26.4%。建成通车高速公路21.54公里,在建高速公路23.35公里,新建、改建通村公路700公里。220千伏输变电所正在兴建,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十五”期间投入水利设施建设资金2.83多亿元,完成了城市防洪工程一、二期建设,县城防洪体系初步建立。投入城市建设资金8.47亿元,新建、改建城市道路16.4公里,新增城市绿地20.5万平方米。农村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全县12个示范村建设加快,有4个村基本完成示范建设,103个整治村建设全面启动,有81个村完成建设任务。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教事业稳步发展,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从2000年的271万元提高到2005年1330万元,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从2000年的0.58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1.52亿元。教育资源布局不断优化,撤并初中16所、小学55所,新建小学1所,基础教育的均衡化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全市第一个省级九年义务教育“两高”县。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高,一个集卫生医疗、疾病预防、公共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成功地预防了非典等重大疾病的流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繁荣,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政府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全程代理、见章盖章、告知承诺等制度逐步推行,审批事项削减归并近六成。按照产权制度改革和职工身份转换的要求,全县完成改制面93.4%,职工身份置换率85.2%。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2501万美元,实际利用县外内资17亿元。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2003年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验收。全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率达到100%,重点污染源“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环境质量综合达标率达到90%。生态建设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全县共界定生态公益林60.04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30.22万亩,全县地表水水质达到I-III类标准,农村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城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噪声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居民收入快速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9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3757元。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快速推进。截至2005年底,基本养老参保人数达2.09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9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33万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参保人数387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28.87万人,参保率为71.74%。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十五”时期我县建设发展成就显著,令人鼓舞。实践证明,“十五”提出并实施的“三大战略”是非常正确的,完全符合缙云实际。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总的来说,既面临着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的压力,又面临着补第一次现代化的课与赶第二次现代化的趟的双重压力,既面临着加快发展与要素制约的矛盾,又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不稳定因素增多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从发展条件看,土地、资金、水资源等生产要素相对紧缺,环境压力日益突出,区域经济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与周边发达地区的差距没有明显缩小;从发展后劲看,项目规模小,工业性投资不足,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不断压缩;从发展机制看,还存在诸多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环节;从发展环境看,一些社会矛盾和突发公共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政府转变职能和提高效能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采取有效扎实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三)面临的机遇和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缙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也是人均GDP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以及投资导向型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将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加快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的潮流,世界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国际产业转移的频度和层次不断提高,国内外经济互动日益增强,为缙云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从国内看,国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质量、注重结构调整、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经济体制转型、增长方式转变不断加快,为缙云加快发展带来了许多有利条件。省委、省政府更加注重区域的协调发展,研究出台一系列扶持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力促沿海发达地区与浙西南欠发达山区协调发展,推进金衢丽产业带建设,为缙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委、市政府提出丽缙青产业带率先发展,缙云将成为全市“培育产业、培育功能、培育特色、培育竞争力”的主要平台。

从缙云看,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全县上下谋求和促进跨越发展的态势强劲,产业集聚速度加快,一批新兴产业有效培育,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思想在各个领域付诸实践,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台缙高速公路建设和金温铁路改线以及金丽温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将进一步地改善缙云对外交通条件,为缙云与周边的台州、温州及永康、义乌、金华等县市的产业融合创造更好的条件。



根据上述发展机遇与环境判断,“十一五”将是缙云努力实现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创新实践中破解难题,凭借特色产业优势、生态环境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以及地理区位优势,加快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创新招商方式,改善投资环境,突破各种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三市并举”战略,确立创新发展的理念,以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为主题,深入实施“开放兴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三大战略,重点培育工业、城市、旅游三个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全面建设“平安缙云”,促进缙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方针

根据指导思想,结合缙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十一五”时期发展特征和区域发展趋势,明确缙云“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方针为“坚持一个统领,围绕两大目标,深化三大战略,推进四县联创,优化五大关系”。

1、坚持一个统领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强化发展意识,抢抓发展机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致力争先进位,争取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缙云在丽水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跻身全省25个欠发达县市的前列。

2、围绕两大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以撤县建市和建设中等城市为努力方向,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中等城市框架”两大目标,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到2010年,主要指标接近全面小康标准,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为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中等城市框架。按照撤县建市和建设中等城市的要求,以完善规划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以组团式发展为模式,通过完善公路、铁路等骨干基础网络,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县域中心城市规划区面积达200余平方公里。加强县城新老城区、仙都主景区、缙云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功能定位的互补互动,完善新区配套功能,加快老城改造,推进缙云工业园区扩容延伸,致力仙都主景区开发建设,有序开发外围组团,提高组团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开放集聚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和文化服务能力。

3、深化三大战略

形成共识,提升内涵,继续坚持和深入实施“开放兴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三大战略。

加快对外开放,谋求借力发展。树立“县外就是外”的思想,以“内聚外引,借力发展”为理念,把扩大开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优化开放环境,拓展开放领域,丰富开放内容,提升开放层次,努力营造重视开放、致力开放的浓厚氛围,走借项目、借人才、借资金和向上借力、向外借力、向内借力的路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格局。

坚持主攻工业,强化特色竞争。强化“工业第一经济”的理念,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按照特色竞争的总体要求,着重打造缙云工业园区和壶镇城镇工业功能区两大平台,优化提升其他工业区块,创建一批全国和全省的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引进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致力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引导循环、节约型工业经济发展,进一步培育打造全国重要的缝纫机、工刃具、环形灯管等产品生产基地,全力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协调发展。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继续发挥青山绿水、四季田园的生态优势,培育生态产业,弘扬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旅游,大创生态品牌,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路子。

4、推进“四县”联创

结合缙云的优势和特点,按照“工业强县、旅游强县、教育强县、生态县”的发展定位,推进“四县”联创。

创建工业强县。把工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不断提高工业产业比重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结构、促进集聚、强化特色、提高效益,对工业发展扶持力度更大、政策支持更科学、保障措施更得力、服务企业更到位,使工业成为缙云经济发展的坚强支柱,成为全省欠发达县市中的工业强县,领跑全市工业。

创建旅游强县把旅游作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要素,加快旅游开发建设,延伸产业链,使缙云成为浙中南独具山水和人文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促进旅游经济不断上台阶,努力争创全国旅游经济强县。

创建教育强县。在现有优势和知名度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教育内涵的提升,不断提高“十五年”教育普及程度,加快教育布局调整,促进城乡教育相对均衡发展和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构建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机会公平、发展均衡的现代教育体系。继续强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区域影响,不断提升教育外向度、知名度,努力培育成浙江教育强县。

创建生态县大力推进生态县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改进提高生态指标,有效发挥生态优势,初步建成生态型经济体系,基本达到生态县创建目标。

5、优化五大关系

“十一五”时期,是缙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结合新的发展要求,优化五大关系,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正确处理增量和提质的关系。关键是要通过招商选资、技术改造等做大增量、优化增量。在千方百计谋求经济总量扩张的同时,更加主动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集约高效发展,提升缙云的县域经济竞争能力。

正确处理借力发展与内源发展的关系。在走出一条内源为主、外向型经济为补充路子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优势,深挖潜力,注重提高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内生性、内源式的发展。同时,着眼于与发达地区的优势互补、互惠双赢、联动发展,深入开展工业招商引资,狠抓旅游和农业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加快“走出去、引进来”的步伐,在全方位开放中能动地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和谐融入、借力发展。

正确处理产业培育和结构调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引导,调控生产要素流向,抓好产业集群的培育,促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完善、提升,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逐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坚持在加快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实现新的发展。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稳定为基础、以改革为动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缙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0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总收入力争突破1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多,年均增长16.8%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3亿元,年均增长13%。产业层次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30亿元,年均增长21%。旅游总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26.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十一五”时期实现全县累计投资150亿元以上。生态型经济体系初步建成,要素资源制约得到缓解,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取得明显成效。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区功能明显完善,老城改造稳步推进,外围组团开发进展加快,现代城市管理运营体制初步形成,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到2010年达到45%以上,中等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初步形成具有较高生活品质、较强产业支撑和显著山城特色的现代风景旅游城市。城镇体系进一步优化,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有效建成,重点城镇的区域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建成便捷的基础设施网络和社会设施共享体系。

——区域开放不断扩大。“开放兴县”战略稳步实施,经济开放度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到2010年,全县外贸自营出口总值力争达到2.8亿美元。利用外资能力持续提高,到2010年,合同利用外资争取达到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000万美元。基本建立内源发展与外力推进的联动机制,良性互动的区域合作发展新局面初步形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人民生活品质和水平稳步提高,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00元,年均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270元,年均增长7%。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的大社保体系基本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争取达到85%。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0.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农村劳动力基本接受技能培训,农村隐性失业率显著下降,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困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

——社会发展和谐有序。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全面确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领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科教文卫体协调发展,居民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行政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力争达到100%。政府职能转型有序开展,社会中介组织快速、健康发展。民主法不断健全,依法行政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政府维护公共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平安缙云”建设扎实推进。

——生态环境更加优化。生态县建设快速推进,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加强,基本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保障体系和循环经济促进体系。到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3%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比例控制在10%以内,废弃矿山生态治理率达60%,城市和主要城镇供水水源区水质全部达标,水功能区水质基本达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环境敏感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60%以上。

(四)空间布局

围绕科学布局引导的要求,综合考虑缙云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城市发展形态和产业发展机理,强化功能,强化集聚,强化配套,加强区域整合,优化形成“四区三基地一主一副多点”的县域总体空间构架。

四区——四类主体功能区。以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以有利于促进科学协调发展为目的,划分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主体功能区,制定相应的开发政策,加强环境承载力低地区的保护以及重点地区的开发扶持,实现环境保护与建设开发的和谐发展。

(1)重点开发区主要包括县域中心城市、城镇工业功能区和其他工业区块等。

(2)优化开发区主要包括乡镇所在地的建成区以及城镇建成区外围地势平坦地区。

(3)限制开发区主要包括森林覆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多为各类林地、园地发展用地、地势相对较陡峭地区以及各流域的水源保护区。

(4)禁止开发区主要包括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区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三基地——三大产业基地。以缙云工业园区和壶镇工业功能区两大平台为主,以其他城镇工业区块为辅,以五金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形成“浙江五金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组成区”。以旅游业为龙头,加快仙都主景区建设,推进好溪两岸景观带、大洋山、括苍山、河阳古民居等重点景区开发;加快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壶镇为副中心的服务业配套发展,努力建设成为“浙中南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以培育发展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主抓手,围绕禽、菜、果、茶、桑、菌、笋竹、中草药等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特色优势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浙中南生态绿色农产品基地”

一主一副多点城镇格局。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通过撤扩并和建设开发,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为县域中心,以壶镇镇为县域副中心,以新建、舒洪、东方、大洋、大源等为重点城镇的“一主一副多点”城镇格局。

三、培育特色产业体系,增强竞争能力

顺应集群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的产业发展趋势,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突出龙头产业的扶持与引导,做强二产,提升三产,调优一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市场要素配置,改善发展空间环境,增强产业规模与竞争力。

(一)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充分认识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扩量提质并举方针,紧紧抓住全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接轨长三角的良好机遇,紧密结合金衢丽产业带发展规划,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科技为支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做好“集聚、集约、创新、特色”四篇文章,全力打造“浙江五金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组成区”。

强化工业集聚发展。整合全县资源向工业倾斜,做大做强缙云工业园区、壶镇工业功能区和骨干企业,从园区和企业两个层面促进集聚发展,全力推进扩区建设,不断拉开框架,抓紧改善各类基础设施,优先保障要素、资源供给,强化各类建设指标管理刚性,以缙云工业园区申报成功为契机,加快缙云工业园区的扩区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争取扩区6平方公里。积极推进壶镇工业功能区城东区块开发和其它工业区块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投入力争达到50亿元,缙云工业园区和城镇工业功能区的工业产值在全县工业产值的所占比例逐年明显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缙云工业园区和城镇工业功能区的工业产值所占份额超过80%,形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良性互动。提高开发档次,吸引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官网*app:的外来大企业、大公司落户园区,引导和扶持骨干企业再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全县工业产值上亿元企业向“50家”进军,培育上市企业1-2家。

推进工业集约发展。按照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强化政策导向,制定符合缙云实际的重点行业准入标准;在工业园区和功能区内部逐步实现物流统一配送、资源统一供给、配套设施统一建设,努力降低开发建设成本,确保新上项目或原有项目的技改、扩建达到一定标准;提高工业用地的投入产出率,培育发展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提升产业层次,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继续全力扶持和促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乡镇的发展,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支柱作用明显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国家科技工作试点县优惠政策和浙江省机床工具商标品牌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树立“创新打信息差”的理念,建设和培育“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联、政府服务”的自主创新体系,重点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引导企业内涵式发展,把企业培育成创新的主体。着力抓好技术创新,变较多的工业奖励资金为技改贴息资金,加大政府扶持引导力度,大力支持重点工业技改项目。支持企业技术的研发、引进和运用,加大人才、智力、技术的引进力度,推动企业进一步密切产学研联系,鼓励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引进消化吸收,促进集成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探索建立切合缙云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加快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步伐。切实抓好品牌创新,推进品牌经营,支持五金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创建各种名优品牌,不断提高市场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重点抓好管理创新,逐步改进企业组织形式,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鼓励企业运用先进理念和信息化技术,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引导龙头企业不断做强做大。扎实抓好发展模式创新,逐步推广节能降耗技术,提高各种要素的综合利用水平,努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做大经济总量。

强化工业特色发展。着重围绕打造浙江五金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组成区的目标,瞄准更高层次产品,注重向上下游领域延伸,拉长补齐配套产业链。重点提升缝纫机、工刃具、节能灯管、五金机电和建材等优势支柱产业,“十一五”期末实现五大支柱产业的工业产值达150亿元。优先发展五金机电制造业,引导五金制造业实现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的升级;同时,结合缙云特色农产品和中药材资源丰富实际,鼓励和引导开发食品和药品工业。积极推进产业配套,加快建成产业研发、专业生产、市场销售“一条龙”的专业生产基地,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形成,走产业特色竞争之路。

(二)倾力发展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以大投入、大景区、大产业为目标,进一步统筹全县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精心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促进观光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扎实推进 “农家乐”旅游,做好旅游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致力打造浙中南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加快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县到旅游经济强县的跨越。同时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新兴服务业

完善旅游规划继续做好全县旅游资源的综合规划与开发,着力构筑“一心一带七区多点”(“一心”:依托县城五云镇建设全县旅游集散和服务接待中心,形成石城风情休闲服务中心。“一带”:好溪滨水休闲度假带。“七区”:仙都精品旅游风景区,大洋山高山地质森林度假区,括苍山森林休闲度假区,黄龙野营运动度假区,河阳古村落休闲度假区,雪峰高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岩门民俗文化乡村度假区。 “多点”主要是指分散在全县其他地方的特色景点)的旅游布局

加快旅游景区开发。以项目为载体,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景区开发和内外部基础设施投入,力争“十一五”期间旅游投入在10亿元以上。重点以仙都为中心,全面挖掘自然、人文、历史等各类旅游资源,坚持走精品开发之路,加大仙都主景区开发力度,结合42省道和平黄公路仙都风景区段改线,对仙都主景区入口外移,形成更大范围、更加封闭的景区管理环境。建设好鼎湖风情大道、仙都景区环境景观整治和绿化工程,重点抓好铁城、倪翁洞、小赤壁等景点的改造,做好望湖山庄、休闲养生园、农业观光园等项目的开发建设,着力构建大景区,力求做到开发一点、见效一块、保护一片,不断提高仙都景区开发建设的水平和档次。全力开展好溪两岸景观带改造,实行分段开发建设,着重建设好新区滨江景观带和仙都九曲练溪景观带,深入挖掘县城好溪沿岸系列景观遗迹,打造一条亲近母亲河、走近大自然的风景长廊。加快大洋山景区的开发建设,创建国家级地质公园。做好括苍山景区的建设,建成省级森林公园,创建国家级森林公园。大力开发河阳古民居旅游项目,不断提高千年文化古村旅游品位。抓好城市见空造景工程,突出特色、精品,注重天下第一景观效应,策划“县城十景”等形式进行精雕细琢,走“无中生有、有中创优”开发之路,使景区开发与城区建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体现风景旅游城市特色。保护、挖掘、重修县城老城区、壶镇旧城的一些历史文化景观,体现千年古城、千年古镇的文化。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数家高星级旅游饭店,开设美食一条街,推出旅游产品定点商场,加快散客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拉长旅游产业链,带动城区餐饮、宾馆、娱乐、商贸等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与城市的共生互补,提高旅游接待服务能力。

创新旅游市场营销。坚持“北固东联西扩”的营销策略,不断创新旅游市场营销模式,促进传统手段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普通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政府形象宣传与企业产品营销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千方百计拓展旅游市场。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县市旅游景区的营销合作与市场开发,不断密切连接合作互补关系。充分利用黄帝文化、仙都旅游文化节等旅游节庆品牌,不断扩大仙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几张彰显特色、文化厚重、内容丰富的组合式旅游品牌,在继续打响仙都品牌的同时,逐渐打响好溪两岸景观带、大洋山、括苍山、河阳古民居等品牌,并且要大力开发和规范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

加快发展其他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流通体制创新,积极推行连锁经营、代理销售、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贸易方式,加快推进连锁超市、示范放心店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设施、物流信息、物流配送平台建设,培育第三方物流和物流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物流配送中心。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改造提升现有重点市场,积极培育人才、技术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加强银企合作,大力支持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运营发展,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初步构建适应缙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加强管理和引导,积极扶持培育建筑业,重视测绘管理与应用,调整房地产供给结构和完善房地产用地等级制度,充分挖掘潜力,科学合理做好土地出让,抓好中心城市、壶镇、新建、舒洪等城镇房地产业的有序开发,保障供给,稳定房价,促进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培育信息、文化、中介咨询、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三)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农业主导产业、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品牌发展培育,着力建设“浙中南生态绿色农产品基地

加快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发展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以畜禽养殖、高山蔬菜、干鲜果、茶叶、蚕桑、食用菌、笋竹、中草药、山茶油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主导产业,着重培育特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业区,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产业区。重点发展新建、新碧等地的畜禽,提升“中国麻鸭之乡”的影响力。加强引导和扶持,稳定发展以东方、壶镇、大源、溶江、胡源、七里、白竹等乡镇为核心区的蚕桑,并向有条件的山区和欠发达乡镇推进发展,争取到2010年全县桑园面积达6万亩,比2005年增加2万亩,实现蚕茧产量7500吨、农民蚕桑收入1.5亿元。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重点建设大洋的高山蔬菜,东渡、七里的城郊蔬菜,胡源的杨梅,新建、舒洪、大洋的香菇,舒洪、溶江、双溪口的黄花菜,石笕、东渡的山茶油,大源、前路、三溪的茶叶等优质农产品基地。突出重点,通过努力,争取建成一批农业科研教育的培训基地、高新农业技术的生产示范基地、种子种苗选育和繁殖基地、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不断提高缙云农业的竞争力。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以食品、中药材、竹木制品等为重点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果、菜、茶、菌、禽、中草药六大资源,推进基地建设和品种改良,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生产体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产业提升。有针对性地发展和引进果、菜、禽、中草药加工等龙头企业,推动缙云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

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围绕农业主导产业,优先扶持一批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市场发展前景的龙头加工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自主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包装等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鼓励龙头企业加大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和申报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以标准化提升产业化,以产业化带动标准化,以科技为支撑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引导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完善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运行机制和利益连接机制,使之成为推动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继续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尽快出台有利于农民经纪人做大做强的优惠政策,让他们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主力军。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整合农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知名度的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品牌。

积极发展特色林业。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继续做好植树造林和绿化荒山的同时,大力扶持林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林产品市场网络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护,积极营造风景林,加快发展笋竹两用林,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初步建立林业生态安全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到2010年全县建成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45.5万亩。

四、优化城乡发展布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以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和有利加快发展为基本原则,适时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明确城镇功能定位,加快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一)强化中心城市及重点城镇建设

全面构建县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市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主要由主城区、仙都主景区和缙云工业园区三部分组成,主城区主要为行政、商贸和居住功能区块,仙都主要为旅游度假休闲功能区块,缙云工业园区为先进制造业功能区块。以先进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依山建城办法,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整合周边关系较紧密的乡镇,采用组合型城市的布局形式,加强缙云工业园区、仙都主景区、县城新老城区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功能定位的互补互动,突出旅游风景城市特色,融合缙云历史文化特征,以主要交通干线为导向,通过完善公路、铁路等骨干基础网络,合理确定各功能区块和项目的空间布局,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形成“城市组团+绿地+交通线”的空间基本格局,凸显组团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开放集聚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和文化服务能力。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加快提高中心城市的经济首位度和人口首位度。妥善处理好新老城区建设的互动关系,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提升千年古城内涵,不断完善新区的城市配套功能,形成新的行政、商业、文化中心、旅游集散和服务接待中心和人居条件优越的生活居住区。缙云工业园区以组合型城市的城市工业功能区的要求来布局用地,依托高速公路立交互通口和铁路货运中转站的交通优势,结合打造“浙江五金制造业基地重要组成区”的有利时机,承接金华、义乌、永康等产业延伸和溢出,成为全县五金机械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仙都主景区着重加快内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景点成线的空间组织,完善各旅游功能区块之间空间联系的主要通道骨架建设,加快接待服务区建设,提高景区公共配套服务能力。

着力发展副中心城市。壶镇镇是全县副中心城市、重要的经济中心。要以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小城市为目标,突出工业发展地位,推进工业企业向城镇工业功能区块集中,完善现有城西区块的开发和配套建设,加快城东区块开发,作为承接温台沿海地区工业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基地,全力打造包缝机、带锯床、工刃具等产业在全国的单项冠军。以国家综合改革示范镇试点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壶镇镇的综合管理体制,配套相关政策与机制。加大城镇开发建设力度,加快溪西地块开发,抓紧新行政大楼的上马建设,推动中心区域西移。加强旧城区的保护和开发,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沿贤母东路——聚贤路城镇商业发展轴,以及沿中山街的城镇中轴景观大道的建设。加快供排水、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和公路网完善等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城镇服务功能,增强发展能力,加快发展步伐。

协调发展重点城镇。通过加快产业转型提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社会事业发展,培育完善城镇功能,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不断增强重点城镇竞争力,构建协调发展的县域城镇体系。

新建镇。以工贸业为主体、以旅游为特色的缙云西北部重点城镇。以工业、贸易经济为主导,加快镇区东南、东北两个工业区块的产业集聚。推进集行政、文化、商业主要功能于一体的镇区中心建设,完成镇政府的搬迁新建,积极推动旧城改造,切实推进河阳古民居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抓好粮食、畜禽养殖和食用菌等重要农产品基地建设。

舒洪镇。以工业为主、特色农业为辅的县中心城市东部卫星镇。加快平黄公路以北的工业区块开发建设,积极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城镇中心区建设,扩大镇区面积,推进行政商业文化中心的形成。加快舒洪至仁岸间的商住区块以及姓王村为基础的商住区块的开发建设。建设以黄花菜、香菇等为主的绿色农产品重要生产基地。

东方镇。以工业和特色农业为主体的县中心城市东北部卫星镇。加强东南、东北部工业片区的开发,促进工业有序地集中,积极培育五金机械制造业,严格控制污染企业进入。完善城镇道路,推进行政中心及附近区块的开发。大力发展竹木、畜禽等农副产品加工业,致力发展蚕桑业,进一步建成全县蚕桑生产核心基地。

大洋镇。为旅游重点镇及农业特色镇。着力推进大洋山景区开发,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和高山避暑等旅游项目,争取进入全国百个旅游重点镇行列。强化农产品基地开发建设,发展壮大高山蔬菜、中药材、花卉及红花油茶等绿色农产品重要基地。加强自然生态资源保护,积极引导扶持开发蔬菜、中药材等农副产品加工业。

大源镇。为农业特色镇。重点发展蚕桑、水果、茶叶等绿色农产品和畜禽养殖,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思路和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农民主体作用、社会共建作用、城市带动作用、改革推动作用,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广宽的领域、更务实的态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大力扶持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着眼于兴县富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加快建立农村现代产业体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导向,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投入为支撑,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方式,完善农业投融资体制。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认证认可等服务体系。增加非农产业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政策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做好对农业和农民的种粮大户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直接补贴政策。严格执行国家“三农”政策,加强涉农收费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以公共财政支农为着力点,按照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的要求,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创新财政支农政策,整合各种支农资金,认真落实各项配套投入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道路、农村饮用水工程、垃圾处理和农村电网等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滩坑电站移民安置点的建设,切实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加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投入,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在加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基础上,点面结合,全面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积极改造空心村,推动传统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加强农村综合管理,合理调整村庄布局,以村镇建设规划为龙头,以旧村改造为突破口,以清垃圾、清路障、清河道污泥、改厕、改水、改路“三清三改”为阶段性工作重点,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创造好班子。

加强中心村建设。按照人口规模性、设施适建性、区位便利性的选址原则,优先发展城镇周边条件较好、较早发展的村庄为中心村,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要求,在全县建设若干个具有一定规模、公共设施配套较为齐全、能服务于周边村庄的中心村。加强对中心村建设活动的控制和引导,提高中心村的建设水平。

培育新型农民。以素质培训、劳务输出为切入点,重点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培训、农技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等,深入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民信箱工程”,大力实施“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保障农民”系统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十一五”期间,实现培训农村劳动力13.25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05万人。

加快下山脱贫工作。进一步整合自然村和农村居民点,对于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山区、建设生态保护重大工程项目需要搬迁的农民,分期分批引导下山,完成下双龙下山脱贫工程,抓好区域下山脱贫点建设,加快实施29个自然村下山移民工程。加大县级公共财政支出对扶贫脱贫工作的倾斜,加强对偏远乡镇、村的政策扶持力度,扎实推进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建设。

(三)全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明确区域开发格局。县域的西北部地势较平坦,发展空间相对较大,以发展工业经济和加快城镇建设为主;县域的东南部地势较高,可利用土地相对较少,以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为重点,加快特色经济的形成。同时,以区域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按主体功能区的开发和控制要求,明确区域开发格局,重点开发区是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官网*app:发展条件最佳区域,主要任务是实现高起点的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人口的有效集聚,同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优化开发区主要任务是优化城镇与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整体开发效益,通过加强空间开发的指导与协调,限制低水平的盲目开发和占地多、污染大、耗能高产业的发展,保留必要的绿色空间,进一步降低这些区域发展的环境成本,做到增产减污。限制开发区主要任务是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对开发建设活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调控来促进人口和产业平稳有序转移出去,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与保育,逐步恢复生态平衡。禁止开发区主要任务是通过法律法规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各类不符合自然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

加强区域协调。加快城乡一体制度创新,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以主体功能区的管治为基础,积极推进全县区域协调发展,依托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优势,积极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市、重点城镇和中心村集聚,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推动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强县域城镇之间的分工和协调,发挥组合型城市的群体效益,积极推进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实现主要道路互相衔接、市政管线的统一布局、重要设施的合理配置等。建立健全协调机制,促进信息的沟通以及管理的统一,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发展条件

按照适度超前、综合提升的要求,以综合交通、能源保障、城市基础设施、水利防洪、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性任务,为缙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强化综合交通网络建设

铁路。结合金温铁路扩能提速改造,力争尽快实施金温铁路缙云段一次性复线改造项目,争取迁移现有站场。

公路。以便捷、顺畅、安全、高效和有利于优化经济发展、加强城镇路网衔接为原则,完善缙云交通路网规划,加快推进路网建设。以国省道为骨架,以主要县道为干线,以农村公路为基础,全力抓好台缙高速公路(缙云段)、兰舒公路改建工程、42省道及平黄公路穿越仙都风景区段改线工程、坦五公路部分改建工程(船埠头大桥拓宽、舒洪镇穿镇段改线等)、42省道与330国道接线工程、外靖线外堰至新建段改线工程、壶新公路和42省道壶镇以北改建工程建设。加强区域干线联网公路的建设,建设岭口至横塘岸、石松至名山、方溪至大洋水库、上章至靖岳等一批联网公路,尽早启动蛟坑至寮车头、江至土鱼坑、前村至寮车头等山区联网公路建设,加快形成以金丽温高速公路(缙云段)、330国道和49省道、42省道、坦五公路为“四纵”、以台缙高速公路(缙云段)、35省道、壶新公路和新建至雅溪公路(壶镇—新建—雅溪)、平黄公路为“四横”、以兰舒公路为“一连”的“四纵四横一连”的公路网格局,实现公路网的网络性、便捷性和通达性。同时,加大通村县乡公路的改造力度,进一步推进“康庄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加强中心城市、重点镇、中心村及其他乡村之间的联系,努力提升农村公路技术等级,提高路面硬化率。 “十一五”期间,将改建、新建和硬化189个行政村的通村公路,实现标准化公路通行政村率达到98%,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84%。

城乡公交。重点通过加快公交枢纽站场、停靠站(点)等公交设施建设,将现有的城镇中短途客运站等设施统一并纳入全县公交体系内,在实现“镇镇通公交”的基础上,推进通中心村公交系统的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公交运营系统的建立。

(二)加紧能源项目实施

骨干供电网络。按照“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建设有序、兼顾体制、配套衔接”的原则,加紧完善和实施“十一五”电网建设规划,重点提升骨干电网受电能力,上马建设电力调度大楼,全力建设仙都、白峰、东渡3座220kV变电所和里隆、东山、舒洪等11座110kV变电所(新建7座、扩建3座、1座35KV变电所升压)以及大源、金竹等12座35kV变电所,切实做好500kV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初步形成“以220kV为支撑,以110kV为主干,以35kV及以下为辅助,网架坚实、布局合理、设备先进、管理科学、安全优质、高效运行”的电力供应体系。

水电。继续推进方溪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前期工作。进一步挖掘小水电资源,合理发展小水电。并结合技改积极对老电站进行增容,成为网供电源的有益辅助。“十一五”期末,实现新增电站11座,总装机17480Kw,发电量达到3496万度。

(三)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从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入手,科学规划和加快建设县域中心城市,重点推进城市路网建设和改造。以金温铁路缙云段一次性复线改造为契机,结合330国道和42省道改线工程建设,改造老城路网,完善新区路网,启动七里路网,延伸园区路网,构建中心城市骨干道路网。县城新区重点完善和建设南区块路网二期、三期工程、北区块路网工程、东区块路网工程、朝晖路南北延伸工程等项目;以解决行车难、行路难为突破口,县城老城区着重抓好寺后路中段拆迁改造工程、东门南塘路口改造工程等项目;七里片主要结合功能区配套建设需要,重点建设其与县城的联系路网。

绿化。加快推进城市绿化工作,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提高绿地总量和质量。重点建设城市道路绿化带、新区滨江景观带、城市见空造景等项目,到2010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中心城市人均达12平方米,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打好基础。

供水。统筹全县供水规划和建设,逐步建立城乡一体供水体系。进一步完善供水管网系统,加强重点供水设施建设,完成壶镇供排水工程,扩大双潭水厂、壶镇水厂配套管网覆盖范围。

污水与垃圾。县城污水处理厂工程投入运行,完成新碧污水处理厂工程,适时开工建设壶镇污水处理厂。按照“村收集、乡(镇)中转、县集中处理”原则统筹做好城乡垃圾处理工作,新建1座县城中心生活垃圾填埋场和1座建筑垃圾填埋场,统筹规划建设各乡镇的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填埋场,抓好医疗固废垃圾处理场所的建设。

燃气。积极推进城市燃气化进程,在中心城市内加快发展管道燃气,为天然气的接入打好基础。

(四)加强防洪工程建设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水利防洪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建设好溪水利枢纽(潜明水库)工程,力争2008年动工建设。继续抓好水库保安工程、农民饮用水工程、清水河道工程、节水灌溉工程等建设,抓好好溪流域仙都段河道综合整治、县城防工程三期名山段、瓯江干堤加固工程、小流域治理、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一批项目建设。积极采取“民办公助”方式,加大农村水利设施投入,认真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五)加速信息网络构建

以信息基础网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高速宽带信息网,积极推进光纤到户建设,在完成“乡乡能上网”的基础上,争取实现“行政村村村能上网”。完成固网智能化改造工程,改造有线电视传输网络,适时建设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的“四化”建设,加快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的融合互通。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全力打造教育信息化工程,建好县级城市地理信息平台,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系统“金保工程”建设等,不断推进“数字缙云”建设。

六、扎实推进生态县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官网*app: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生态县建设为目标,围绕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强化环境污染治理,提高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加快缙云工业园区和城镇工业功能区的生态化改造,制定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核算体系,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一批节能节水示范工程,扶持一批政府鼓励使用的绿色产品,建成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到2010年,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60%实现清洁生产,规模以上企业10%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推进要素节约集约利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进一步盘活企业、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中存量建设用地,优先保证工业园区、旅游开发和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加快农村宅基地整理,有计划地进行土地整理和复垦。提高能源利用能力,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推广节地、节能、节材的绿色生态建筑,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大力倡导合理、有序、节约用电。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贯彻“节水优先、多渠开源”的方针,推广使用各种节水设备和设施,鼓励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积极发展和推行污水资源化循环利用。强化资源综合利用,扶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努力拓展资源综合利用范围。

倡导节约型生活消费模式。广泛深入地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在全县形成崇尚节约、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在服务领域及日常生活消费中,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成为全县民众的自觉行动。

(二)加强环境治理

严格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大气污染控制上,提倡以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主要能源,减少燃煤烟气的排放。加强烟尘控制区建设,严格限制在中心城市及主要城镇区使用燃煤,逐步引导调整现有农村地区能源使用结构。加强工业废气治理,确保达标排放。在水环境污染控制上,强化中心城市及主要城镇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排放的监控。完善污水收集系统,推进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加强对工业废水污染物的控制力度,巩固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在噪声污染控制上,制定噪声达标区的管理办法,创建噪声达标区,推动环境噪声防治由点和线的治理向区域性治理的转变。在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上,积极做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加强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利用。加强对有毒、有害废物管理,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加强工业固体废物治理,提高综合利用率。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水源地保护制度。建立与完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以及生态补偿机制,大力推进“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率先在全市县(市、区)中建成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现有水平不下降,主要污染物保持达标排放。全面落实城市垃圾、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政策,运用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推进污染治理进程。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对涉及公共环境的政策、规划和建设项目要充分听取公众意见,依法打击各类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建立对环境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机制

(三)推进生态建设

强化自然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生态景观保护区土地管理。加强水环境保护和监管,确保居民饮用水源地安全。加强矿山资源的合理开发,控制矿山总数和矿产资源总量,提升矿山开采规模和技术水平,重点开发优势矿种,均衡发展大路矿种,促进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森林资源的培育,加强生态公益林、工业原料林、经济林的建设,建设水源涵养生态区。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切实保护水土资源。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调减木材产量,实现从采伐向管护的转变,并推进森林的分类经营。

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通过法律、行政、教育、科研等手段,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重视加强以好溪流域为重点的生态敏感区、脆弱区、重点流域、天然林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加强林政管理,健全护林体系,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严禁服务行业无证经营野生动物。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及治理工作。抓好重点生态工程项目与示范点建设,进一步强化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到2010年,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呈良性循环,生态经济达到国内较强水平,基本达到生态县创建目标。

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全面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缙云的人文优势,以我省建设科技强省、教育强省、文化强省、卫生强省和体育强省为契机,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着力建设教育强县

加大教育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教育上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确保义务教育经费足额到位;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基础教育投入体制。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类教育专项扶持资金,并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改革,吸引民营资金参与教育发展。同时加强对教育项目的投资,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十一五”期间,争取及早上马建设新区高中切实抓好电大缙云工作站、县技工学校、仙都职高三校合并建设,抓好壶镇新区初中的新建和壶镇中学的迁建以及县职业中专、东渡初中的扩建等一批项目。

提升教育质量。继续强化“走在前列”的意识,保持缙云教育在欠发达地区处于中上水平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更高平台,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积极稳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多层次的技能型实用人才。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提升民办教育的水平。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终身教育网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促进缙云教育的快速发展,达到省教育强县标准,确保缙云教育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均衡发展城乡教育。坚持“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原则,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城乡教育。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认真实施困难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食宿改造、教师素质提升“四项工程”,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重视流动人口子女和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确保农村家庭困难学生“读上书”。到2010年,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学校布局渐趋合理,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达到70%左右。

(二)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积极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政府管理科技事业的体制机制,建立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增加科技经费投入,加快发展科技风险投资,扶持规模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构建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研发的桥梁,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把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作为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加强核心技术的引进和吸收。

促进科技服务的社会化。建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的网络。以缙云工业园区、农业生产基地为载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升麻鸭养殖、食用菌、水果、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建立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实现技术标准战略,到2010年,力争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官网*app:科技进步水平在全省的位次前移10位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0%以上。大力开展科普工作,推进科普工作的群众化、经常化和社会化,到2007年,争取顺利通过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的验收。

注重创新人才培育。完善和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育造就一支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努力营造“爱才、聚才、育才、用才、留才”的良好环境。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充分就业和人人都能成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繁荣先进文化事业

提高公民道德文化素质。坚持以先进的文化感召人,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全县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综合运用教育、经济、行政、舆论等手段,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县城十件实事、百村千户文化示范工程、文明社区和“双建设、双整治”等多种形式的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抓好文明非公经济组织和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工作。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公民的精神文化素质。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注重特色文化和民间曲艺的传承、巩固和发展,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和文艺精品,壮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仙都影视摄影业、工艺美术业、婺剧演出业等重点文化产业。对婺剧表演、民间曲艺等进行引导和扶持,努力提高缙云民间艺术表演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进一步打响以婺剧演出为主的民间艺术文化品牌。深入挖掘黄帝文化内涵,着力提升仙都旅游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文化。注重研究和挖掘城隍文化与道教文化,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大力扶持民办文化产业的发展。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重点是抓好县体育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两大工程建设,建好县少儿图书馆、县体育训练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项目。图书馆、文化馆建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全县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重视文化传媒建设,提高对外宣传水平。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网络改造工程,建立覆盖城乡的文化传播网络,推进数字化和在线传播,力争2010年实现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深入实施“山花工程”和“东海明珠”工程,再新建一批东海明珠乡镇和山花乡镇,基本完成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开展河阳历史文化保护区等文保单位的保护修缮工作。进一步重视档案和方志事业发展,力争档案馆建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加大老年活动场所和设施投入,建好县老年活动中心和乡镇敬老院。

(四)加快发展卫生事业

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卫生和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完成县疾控中心大楼建设、县第二医院病房综合楼的扩建、乡镇卫生院的改造等一批项目,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及早上马建设新区医院。

改革和完善医疗卫生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形成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以民营专科医院为补充、以乡镇卫生院(防保站)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扶持和引导民营专科医院发展,打响民营医院的特色品牌。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加快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化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探索搞活卫生院多种运营形式,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积极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实施好新生儿缺陷干预工程,重点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立“县指导、乡服务、村负责、民自治”的计生工作机制,基本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村自管理和自治。逐步落实计划生育基本保障措施,让育龄群众享受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十一五”期末人口总规模控制在45.3万人以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进一步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继续重视残疾人、妇女、儿童事业,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推进全民健身活动。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鼓励和完善多元化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开放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地,加快体育社会化步伐。积极推进教体结合,保障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重点发展田径、乒乓球、篮球、游泳等项目,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八、切实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以民生为基础,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不断扩大社会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救济和强化社会安全管理,着力解决就业难、就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扩大社会就业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将再就业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进一步落实对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的优惠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和再就业环境。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坚持内部开发和外部输出两条腿走路,为城乡劳动者提供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官网*app:的就业机会。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工程。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

(二)完善社保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扩大城镇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的覆盖面,积极探索各类社保基金的统征统筹办法。不断完善低收入水平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机制,全面推进农村新“五保”体系建设,深化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群众受益面和受益度,做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应保尽保,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的集中供养率,加大城乡困难人员医疗救助和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帮扶力度。

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重视社会慈善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高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的整体水平,积极构建以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安全网”和“保障网”。

(三)保障社会安全

构建各类安全保障体系。积极创建“平安缙云”,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完善信访事项督办机制,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协调社会关系,切实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城乡社会公共安全预警系统和指挥救援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城乡、反应灵敏、统一指挥、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危机应对管理机制。加强对台风、暴雨、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有效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全面提高抵御灾害能力。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障机制,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多方联动,增强合力,全力构筑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救治体系,高度重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建好县中心粮库,重视抓好粮食安全。抓好消防队迁建、看守所迁建等一批项目建设。

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扎实推进“平安示范工程”建设,逐步完善乡镇综治工作中心的功能,努力构建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种犯罪,降低发案数、提高破案率,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做好双拥国防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征兵工作,切实抓好“双拥”宣传教育和军民共建活动开展,增强全社会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意识,不断巩固和发展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平战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

九、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

树立“开放打空间差”理念,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的工作机制,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好的经验和做法,实现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互动互辅。

(一)创建区域协作新体系

充分利用周边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有利时机。以产业基础为依托,以缙云工业园区和工业功能区为主要平台,积极吸纳周边发达地区的产业延伸和要素溢出,进一步做大做强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官网*app:的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强化产业集群。

充分利用金衢丽产业带建设的历史性机遇。积极融入丽缙青产业带建设,形成与金衢丽产业带规划共编、交通共建、市场共享、产业共兴的区际合作新格局。以建设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组成区为导向,全方位、宽领域、高起点地接轨永康,强化配套,做好配角,构建与永康的紧密型产业协作关系。

充分利用全省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有利时机。以“山海协作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五大百亿”等工程为突破口,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和项目安排,加强经贸项目合作,创建新型区域协作体系。

(二)开创利用外资新格局

三个坚持。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抓住国际资本和发达地区产业升级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吸引县外技术和资金,加快工业化和经济国际化步伐。坚持引资和引智并举,突出互利双赢的理念,舍得把好项目、大项目拿出来,在引导和鼓励外来投资的同时获取最大的利润。建立工业投资咨询评估体系,确定不同类型企业的贡献评价和招商引资标准,形成完善的投资准入制度,推动招商引资向选商引资转变。建立工业企业管理咨询服务体系,以最快速度落实投资者的咨询和投诉为目标,对入园、建设、投产整个过程的行政管理进行规范梳理,在立项审批、政策协调、生产营销、治安稳定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最优服务,全力构筑企业家创业的最佳乐土。坚持定向、定性、定位和定人相结合,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开展定向招商、专业招商、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充分利用事业单位和国有资产改制进行招商引资。加强一三产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工作,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做好旅游项目的包装、论证和推介,积极开展商贸、物流、宾馆、工程设计等现代服务业项目的招商。

两个加强。加强招商项目储备,完善充实工业项目库,建立重大引资项目高效协调机制,提高项目库容量和质量,通过储备一批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吸引外来投资,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奖励机制,突出职能部门主体作用。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充实力量,提高素质,着力提高招商成效。

(三)强化对外贸易新优势

进一步鼓励企业自营出口。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企业注重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展网上营销、网上交易、网上商务洽谈等手段,扩大外贸出口业务。重点支持企业自营出口,进一步提高本地产品的外向度,大力鼓励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成为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不断提高缝纫机、灯管、五金工具、电动车等优势行业的出口能力,在扩大出口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利用国外资源,引进新技术、新行业、新产品,增强外贸出口后劲。

进一步完善WTO框架内的产业保障措施。引导企业研究国际市场环境,尽快适应WTO后过渡期的各种外贸政策变化,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则的支持政策,形成由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出口企业共同组成的严密有序、内外结合、协调配合的信息系统和应对机制,并通过出口信贷、原产地证明和海外企业维权等方式,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

(四)建立内外互动新机制

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更加关注本地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消除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性政策,逐步消除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在政策扶持、税负优惠、准入领域等方面的差距。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缓解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等要素方面的发展制约,促进尽快发展壮大。

积极推动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合作与融合。通过嫁接、股份化改造等方式创新内外合作的新模式,进一步挖掘和释放外资经济对民营经济的带动作用,构建内外互动发展的新机制。

十、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建设

树立“改革打时间差”理念,推进政府转型为主的改革创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进一步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作用。加强民主法建设,建设法治政府,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理顺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理顺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机制,逐步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努力构建一套合法、规范、顺畅、透明的运行体制。推进国资公司债权、债务和人员的整合,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扩大国有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范围。加快推进水电、交通、商业、市政等国有或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或者实施改制转让,利用现有资产变现,增强政府资金调度筹集能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培育非国有投资成为投资主体,建立新型投资体制,全面推行政府性投资项目代建制和资金直接拨付办法,建立政府投资绩效评价制度。

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发挥市场机制在投资领域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在投资领域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机制,鼓励民营企业、民间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文化产业等领域。进一步完善土地、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扶持行业协会等市场自律组织的发展。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价格监管,切实做好对乱涨价、乱收费、乱罚款的治理,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树立一个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区域经济形象,建立现代市场体系。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企业、政府和个人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二)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构建现代政府职能的要求,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快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

推行各项行政改革。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审批方式创新,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周期、规范审批程序、明确审批责任。完善行政许可配套制度,加强规范和监管。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扩大“乡财县管”的范围,解决偏远山区乡镇的财政困难,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和财政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征地、拆迁安置办法,加快城市建设机制改革。进一步改进完善乡镇、部门考核办法,强化考核导向作用。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文化管理职能。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强化规划的约束性和执行刚性,加强规划综合管理,切实发挥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统领作用,实现投资调控由项目审批向规划审批转变。进一步理顺缙云工业园区管理体制。重新调整完善仙都风景区管理体制。

深化城乡配套改革。稳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探索以转租、折价入股、抵押承包权等形式,推进农村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的依法有序流转。逐步推进主要城镇的村改居工作,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以及相关的配套改革。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界定乡镇政府职能,合理设置乡镇机构,加快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适时推进乡镇撤扩并工作。

(三)加强民主法建设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村(居)民会议和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不断完善和提高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水平。深化“民主恳谈”,建立“恳谈对话”机制,进一步丰富基层民主实现形式。

建设法治社会。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构建法治政府,努力建设民主健全、法治完备、公共权力运行规范、公民权力切实得到保障的法治社会。严格设定行政许可项目和权限,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重点解决执法不严和多头执法等问题,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推进综合执法。建立健全保证司法公正、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完善司法工作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工作,不断提高全民法律素质。通过加快法化建设进程,扎实推进“法治缙云”建设。

《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官网*app: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由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官网*app:人民政府提出,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官网*app: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官网*app: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实施,是承前启后、引领全县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要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纲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要强化政策的引导和措施的落实,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建设,确保“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使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跟踪分析,提出预测、预警意见,如遇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等不可预见因素,及时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报送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

全面实施好“十一五”规划,促进缙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让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