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官网*app

图片

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官网*app: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索引号: 331122000000/2008-01811???? 发布机构: 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官网*app:发改局     发布时间:2008-04-14 16:51:56

文号:

    

为扎实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有效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确保我县卫生改革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水平相适应。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官网*app: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浙江省县域卫生规划编制实施指导意见》和《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官网*app: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结合我县卫生资源的现状,特制订本规划。

 

第一章  规 划 背 景

 

一、“十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我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统筹谋划卫生事业发展,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与问题,卫生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五”规划的工作目标。

(一)卫生资源日趋合理。全县共有县级综合性医院2家(县人民医院、县二院),中医院1家,民营专科医院4家,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保院各1家,中心(乡镇)卫生院24所,其中中心卫生院3所,建制乡镇卫生院21所,卫生分院20所,村卫生室180所,个体诊所78所。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以民营专科医院为补充,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院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县现有床位总数820张,每千人口床位数 1.88张,每千人医生数1.74人。全县卫技人员1453人。其中公立医疗机构卫技人员896人,从事农村公共卫生人员共有76名(其中疾控人员、监督人员41名,妇幼保健35名)。

至2005年底,全县公办医疗卫生单位固定资产9309万元,医疗卫生业务用房85850m2;业务用房价值4779万元;专用设备价值3595万元,主要设备有CT机、CR机、电子胃镜、彩色B超、自动生化分析仪等。

(二)乡镇卫生院改革顺利。2002年以来,全县13家乡镇卫生院(分院)进行了以“动产拍卖、不动产租赁”为核心的运行机制改革。租赁后的卫生院坚持公益性卫生事业性质不变、行政隶属关系不变、承担医疗卫生防保服务职能不变,职工身份性质不变、政府对卫生院实行补助政策不变。改革后,由于租赁者掌握了经营自主权,经营模式更为灵活,经营者舍得投入,院容院貌极大改善,职工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工作热情和服务态度明显好转,真正变成了以院为家,群众反映普遍良好。实践证明,此种改革模式有利于社会资金融入卫生事业,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基层防保网络逐步完善。面对非典防治中暴露出的公共卫生薄弱环节,我县专门出台了《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官网*app:乡镇防保工作管理暂行办法》,防保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安排80万元防保专项经费。24个乡镇均成立公共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防保站,通过公开考试考核选聘70多名防保人员,经培训后持证上岗。642个行政村分别确定防保工作联络员,县财政给予每人每年100元补助。防保人员的责任感明显增强,积极性显著提高,防保队伍素质大幅提高;县、乡(镇)、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得到了健全完善。防保体制改革的实施,使我县公共卫生工作走上了一个新起点。

(四)母婴健康工程成效明显。2001年我县被省卫生厅列为“母婴健康工程”项目县,2004年确定为“母婴健康工程”延续项目县。5年来,我县妇幼保健工作紧紧围绕《母婴健康工程》,通过加强妇幼人员素质培训,大力调整产科布局,认真做好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为提高妇幼保健质量做了大量工作,各项指标基本得到落实。先后投入43.6万元添置了婴儿抢救辐射台、新生儿喉镜、胎心监护仪、多普勒胎心仪、尿液分析仪等25种40件仪器设备,选送12名业务骨干到上级进修,组织培训16次,培训妇幼人员697人次。孕妇建卡率由项目实施前五年的平均86.69%上升到94.08%,孕妇系统管理率由平均71.42%上升到85.27%,儿童保健管理率由平均68.38%上升到88.37%,新生儿死亡率由五年前的平均10.10‰下降到7.56‰。

(五)传染病防治工作跃上新台阶。2003年4月,非典疫情在全国肆虐,对群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我县的非典防治形势十分严峻,本着“沉着应对、依法防治”的原则,我县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制措施:一方面建立健全疫情控制和监测报告体系,成立各类应急组织,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开通24小时值班电话。另一方面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非典防治知识,并印制了30万多份宣传资料发放到各乡镇、村和有关单位,制作25块展版在全县各乡镇进行巡回展出。同时投资260.5万元按规定改造发热门诊、隔离观察室、隔离病区,添置了专用X光机、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必备仪器及防护设施,全面迅速开展非典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的调查排摸工作。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成功抗击了非典疫情。并制订下发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艾滋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卫生监督所增设监督三科,专门负责《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监督执法。全省“五大百亿”工程之一的疾控中心大楼建设项目被列为2005年度全县重点工程,建筑面积3898平方米,总投资825万元。现主体工程已结顶,预计于2006年底竣工。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改建项目已竣工并投入使用。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已列入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及个体诊所、村卫生室从业人员进行了以传染病防治法、非典、艾滋病、禽流感防治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培训,并于2003年、2004年成功组织传染病防治应急演练。

(六)农民健康工程深入人心。200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县实行。组织60多名业务骨干,历时2个多月,对全县7440户、26931个农业人口、县内40多家医疗机构、县外三家医疗机构进行了近三年农业人口医疗费用的调查摸底。制作专题片,组织宣讲团,编辑专题简报,下发《致农民朋友的公开信》13万份、宣传标语800份,张挂横幅45条,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开设专栏,组织2辆宣传车、10支电影队巡回下乡。实行“城郊乡镇以村为单元分批轮流集中到定点医院体检、偏远乡镇送医进村入户体检、‘老、弱、病、残’就医农民在院体检、个别农民报销参合缴费体检、外出农民优先安排或延后体检”等五种形式为农民免费开展体检、义诊、保健等综合性服务,以村、户为单位建立农民终身健康档案。截至2005年底,参保人数达28.87万人,参保率为71.74%。

(七)爱国卫生运动成绩斐然。2002年我县被丽水市爱卫会授予“灭鼠先进城区”,同年通过市级卫生县城验收,2003年壶镇镇、新建镇通过市卫生集镇考核。“十五”期间,涌现出省、市级卫生先进单位41家,县级卫生先进单位67家。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32.3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81.62%,比“九五”期末增加5.52个百分点,新建公厕266座,改造户厕5.39万户,普及率达75%。2005年我县被丽水市爱卫会授予“灭蟑先进城区”。2006年6月,被省爱卫会授予“浙江省卫生县城”荣誉称号。通过省、市卫生县城的创建,极大改善了全县特别是县城的环境卫生面貌,爱国卫生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2001年至2005年全县卫生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63%、1.63%、1.31%、1.83%、1.78%,特别是基层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公共卫生补偿机制尚未完善。

(二)基层卫技人员缺乏。全县乡镇卫生院现有252人,其中卫技人员245人,占97.2%;卫技人员大专以上学历57人(本科学历6人),占23.2%;中级职称22人,占8.97%;初级职称134人,占54.6%;46岁以上90人,占36.7%。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普遍偏低。同时,人才流失现象日趋严重,卫技人员青黄不接。

(三)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薄弱。由于长期以来经费上的限制,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县疾控中心的检测设备都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产品,万元以上的设备也仅有2-3件,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卫生监督所仅有二辆专用车、一台摄像机、一只照相机,面对3400多家监督对象,“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工作要求无法落实到位;基层妇保机构,由于缺乏相应宣教设施,影响到了保健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群众疾病预防知识欠缺。由于我县地处山区,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居民,经济收入少,卫生意识淡薄,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知晓少,一旦有传染源出现,极易造成疾病暴发和流行。

 

 

 

第二章  “十一五”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

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卫生体制为目标,尊重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破除垄断体制,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增强医疗机构的生机和活力,营造公开、有序的竞争环境,促进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医疗救治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妇幼保健体系,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卫生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良、费用合理的医疗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履行卫生职责与运用市场机制兴办卫生事业相结合,合理确定政府举办医疗机构的质量与数量;坚持公有制为主导,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宏观管理,强化公共卫生职能;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活力。转变从办医到管医,加快管办分离步伐,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

三、发展目标

通过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不断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适应我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普及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与变化的卫生服务需求,努力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到2010年,基本建立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四大卫生体系。形成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以民营专科医院为补充,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县级公立医院为指导,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公共卫生网络。

 

第三章  “十一五”期间卫生布局与工作重点

 

一、空间布局和设置

(一)机构职责

坚持县、乡镇、村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基本框架体系。

(1)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院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技术中心和业务指导中心,承担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的技术支持和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业务技术指导职能。

2)县卫生监督所是全县卫生执法执行机构,承担全县各项卫生法规的监督执法、从业人员的卫生法律和卫生知识培训等职能。

(3)县级公立医疗机构是基本医疗服务和农村技术指导中心,承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的基本医疗服务、急救、转诊及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及业务技术指导职能。

(4)中心、乡镇卫生院综合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并受县卫生行政部门的授权和委托,承担相关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5)村卫生室提供常见病的初级诊治,承担县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公共卫生任务。并逐步纳入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在中心、乡镇卫生院的指导下,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6)其它农村医疗机构要按照县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业务范围,开展常见病的初级诊治,并有义务承担预防保健等政府指令性公共卫生任务。

(二)布局设置

到2010年,我县医疗机构的设置规划为:

1、综合性医院2家。

新区设1家,即县人民医院从老城区迁建新区,按三级综合性医院标准设置,前期床位数控制在500张内。

壶镇镇设1家,即县第二人民医院,按二级综合性医院标准设置,床位数控制在260张内。

2、中医医院1家。

县城区设1家,按照二级中医医院标准设置,床位数控制在150张内。

3、民营专科医院5家。

壶镇镇设1家,床位数控制在60张内;东方镇设1家,床位数控制在150张内;新碧镇设1家,床位数控制在150张内;新建镇设1家,床位数控制在80张内;七里乡设1家,床位数控制在100张内。

4、乡镇卫生院(防保站)

以建制乡镇卫生院为主体建立乡镇防保站,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等工作。

新建镇、舒洪镇、大洋镇分别设立中心卫生院;其他建制乡镇均设立卫生院。床位总数控制在100张内。

5、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在新区。

6、卫生监督所。在重点集镇和人口聚集的乡镇设立卫生监督派出机构。

7、妇幼保健院,按二级妇幼保健院设置,床位数控制在60张内。

8、村卫生室(十一五)期末控制在210所以内,其中甲级卫生室达到110所;个体诊所(十一五)期末控制在110所以内,其中牙科控制在40所以内。

(三)卫技人员与床位的总规模

到2010年,全县医疗单位卫技人员与床位发展目标为:

卫技人员从现在的1435人,发展到1600人,每千人卫技人员数为3.53人。其中:医生1110人,每千人医生数为2.45人;中医生150人,每千人口中医生数为0.33人。

床位数到“十一五”期末控制在1460张内。每千人口占有3.22张。中医床位150张,每千人口占有0.33张。

二、卫生工作重点

1、加大卫生执法力度,确保人民身体健康。

大力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落实县卫生监督所的编制、人员、经费。在人口集聚和重要集镇设立派出机构,设置卫生监督派出机构。依法加强对食品、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医疗机构、用人单位等健康相关产品和场所卫生质量的监管。实施食品放心工程,重点加强食品卫生、学校卫生执法检查。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率逐步下降,并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到2010年,建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队伍优化、精干高效的卫生监督网络。

重点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卫生技术应用等服务要素的准入管理,依法规范、监督,管理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各种市场行为。规范卫生服务行为,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其他危害公共卫生的违法行为,保证广大人民就医用药安全。

推行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按照属地管理和权限一致的原则,促进卫生监督工作重心下移,切实加强基层和农村的卫生监督执法力量;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监督和卫生经营单位自律的卫生监督管理机制。

(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有效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和报告制度,提高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有效控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职业病。到2010年,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7%以上,以乡镇为单位全面实现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90%的乡镇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预防保健咨询服务。

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职责明确、精干高效的原则,加强县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中心实验室装备实施项目,达到卫生部规定的“县级疾病中心实验室基本装备”的要求。到2010年,建成达到全市领先水平的县级疾控中心;中心集镇的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的接种门诊达到示范门诊标准;其他乡镇防保站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基层农村预防保健网络和公立医院预防保健组织机构健全,功能完善。

(三)做好妇幼保健工作,确保出生人口质量。

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加强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改善儿童营养状况。保证规模定点的乡镇卫生院具备孕产妇顺产、难产应急处理和紧急转送的能力;县级医疗机构及中心卫生院具备处理孕产妇难产的能力。到2010年,全县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2‰以下。改善婚前保健服务,强化产前筛查与诊断、遗传病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新生儿救护等重点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建立健全妇幼保健工作网络。到2010年,基本建立符合本县实际,为广大妇女儿童健康服务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争取县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启动,使妇幼保健机构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和规范化建设要求。

(四)加快中医药建设,振兴中医药事业。

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继续深化中医医疗机构改革,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大力发展中医药,巩固和完善现有的中医医疗机构,使中医和西医相互补充,加强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基础建设,发掘和推广切实有效的民族医药诊疗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加强中青年中医药技术骨干和基层卫生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发掘山区中草药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农民种植中草药,拓展农村中医药服务市场。

(五)深化乡镇卫生院改革,增强服务和竞争意识。

    继续推行“以动产拍卖、不动产租赁”为核心的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的改革,确保每个建制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吸取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保证国有、集体资产不流失,人员得到合理安置,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积极探索乡镇卫生院内部改革,推行人事代理制和聘用制。按照按需设岗、精简高效的原则,逐步实现人员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改革分配制度,按照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推行岗位工资制为基础的绩效工资制;引入竞争机制,选聘乡镇卫生院院长,试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职务津贴制。

(六)重视人才培养,理顺用人机制。

建立有效、可持续的人才培养和用人机制,逐步解决基层医疗单位人才进不来,骨干留不住,技术力量薄弱等一系列问题。首先从用人机制上入手,在政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上给予优惠,经济待遇上给予倾斜,使他们安心在基层工作,为广大群众解除疾病痛苦尽力量;其次,积极创造条件,争取bet36体育投注_bet36体育在线-官网*app:的缙云籍大中专毕业生回原籍工作,同时引进各方优秀人才来缙工作。再次,重视继续教育工作,通过学科带头人培养,医学继续教育,选送进修培训,鼓励函授自学等形式。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全面实施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到2010年,全县完成300名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和150名注册乡村医生的教育培训任务,努力提高卫技人员的业务素质。

(七)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提高农民健康素质。

继续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项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以乡镇卫生院为依托,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载体。教育广大医务工作者,转变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建立各项服务公约和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走村串户上门服务,为农民建立健康档案。乡镇卫生院要建立农村健康教育学校,配备必要的设备,定期开展专题宣传,针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特点,通过讲座、录像、黑板报等形式,向农民提供相关防病治病知识,增强农民自身的保护能力。到2010年,全县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5%以上。

(八)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扩大创建卫生县城成果。

结合创建文明村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活动,以改水改厕为重点,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到2010年,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巩固和扩大创卫成果,创建卫生乡镇5个,卫生村30个,省、市级卫生先进单位20家,县级卫生先进单位45家。“十一五”期末启动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计划。大力开展除“四害”活动,积极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就医环境。

加强全县卫生基本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2010年前完成续建县疾控中心综合大楼项目;实施县中医院业务用房改扩建、县第二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东渡镇卫生院、双川乡卫生院、胡源乡卫生院等项目;改造和修缮新建镇钦村卫生院、新建镇张公桥卫生院、胡源乡胡村卫生院、壶镇镇宫前卫生院、东渡镇梨仓卫生院、大源镇寮车头卫生院、越陈卫生院等一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项目;上马县人民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启动县卫生监督综合楼建设。

 

 

第四章  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确保规划的组织实施。

切实加强对卫生事业的领导,高度重视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强化卫生行政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成立专门班子,组织相关人员,真正把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紧紧围绕上级公共卫生建设总体要求和目标,精心组织实施,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二、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促进卫生事业发展。在人才引进上,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卫技人才,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财政投入上,加大对卫生事业经费投入,其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卫生事业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有所提高,在“十一五”期末达到5%,中医事业费达到卫生事业的12%;积极调整卫生支出存量和增量结构,努力增加农村卫生事业投入。在学校教育管理上,切实做好中小学校的计划免疫、疾病防治、学校卫生、健康教育等工作;在卫生宣传工作上,积极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利用广播、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在农村基层工作上,重视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积极深化农村卫生改革,切实解决农村卫生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深化改革,促卫生事业发展。

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责权明晰,富有生机、监管有力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能力,变“办卫生”为“管卫生”,严格机构、人员、设备、技术要素的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多渠道筹集卫生资金。继续深化乡镇卫生院改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搞好各项配套改革,努力降低服务成本,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低耗、便捷”的医疗服务,促进全县卫生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四、加强建设,树卫生行业新风。

大力开展医德医风教育,把医德医风建设纳入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救人之德,爱人之德,助人之德;倡导好的风尚、风气、风格。在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规范和优良传统教育。大力倡导爱岗尽责、方便病人、优质服务的新风尚。利用党课、团课、职工大会、周会等向广大卫技人员灌输先进思想、先进理念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境界。同时,加强内部管理,以制度管人、管事,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规范各种医疗服务行为,修订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工作态度,良好的医术、质量,以一切为人民群众健康的高度责任心,做人民群众健康的保护者。

五、完善机制,强规划实施评估。

建立实施全县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督导领导小组,制定责任追究制度和督查通报制度。将县级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村的建设、农村公共卫生项目实施、项目专项经费落实情况等作为卫生、财政、发改、人事等部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专项督查。定期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并建立健全评估制度,对规划的实施进行年度评估,2008年进行中期评估,2011年进行全面终期评估。

     

附件: